人工智能“虛火”的由來
任何行業火得太快,火得讓人猝不及防,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虛火。人工智能產業這幾年就一直處于“炙手可熱,被潑冷水,勢頭不減反增”的發展狀態,資本大舉殺入時如此,資本寒冬時也如此。
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做了很多落地商用的嘗試,有些項目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商用如火如荼,基礎研究方面的短板卻沒得到社會的正視,學術界卻和產業界有著很大的意見分歧。乍一看,產學之間的分歧讓人工智能有了人工智能“虛火過旺”一說。
回顧人工智能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我們就能體會學者專家的憂慮了。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產品與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力群十幾年前與同行們為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而奔走呼吁,“那時候很多人對人工智能避之不及,還有人認為它是偽科學。”而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外人工智能在基礎層取得重大成就時,人工智能在國內還被看做是騙人的“超能力”甚至是迷信。即便是后來人工智能得到了社會認同,作為一門新興科學,它始終以計算機的一個分支或自動化的分支存在。
如今,人工智能成了香餑餑。面對高校扎堆開設的人工智能專業,以及鋪天蓋地的各種人工智能產品,韓力群認為其中不少是盲目跟風,“這是很危險的勢頭”。
事實上,跟風最嚴重的地方更多是在產業端。各行各業都AI,甚至有行業發出“無AI不XX”的口號,全國各地大力建設的人工智能產業園拔地而起……“AI+”和“+AI”是最常見的兩種產業落地的形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跟風。假設醫療火,于是多數AI公司就推出AI+醫療的應用方案;AI熱,各行各業就推“+AI”。毫不夸張地講,如今沒有幾個電子產品好意思宣傳自己沒用到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是炙手可熱,何虛之有?舉個鬧鐘的例子,手機設電子鬧鐘的流程這樣的:開啟語音助手,下達設置鬧鐘的指令,確認指令。而一個傳統鬧鐘的設置似乎更簡單,擰動發條到對應的時間即可。雖然設鬧鐘只是語音識別的功能之一,二者沒有可比性,但聯想到每年的“人工智障”盤點,人工智能的“虛”已可見一斑了。
AI虛火為什么過旺?
人工智能的虛火為什么會出現“過旺”的情況呢?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喬俊飛認為,現在很多所謂人工智能產品只是初步實現了會“看”和會“聽”,容易讓人把‘看’和‘聽’代替了全部的智能。”搶賽道,搶商機,急于求成,是國內人工智能商業化的通病,也是虛火過旺的主要原因。
回顧近幾年的人工智能熱帶來“虛火過旺”,背后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近些年的科學技術層面實現了大的突破,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識別算法、芯片都達到了應用水平。這些成果在一些細分領域實現了落地應用,讓市場切實看到了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加上2016年阿爾法狗AlphaGo一戰成名,人工智能成為年度熱門話題,社會和行業的“群眾基礎”爆棚。
二是資本推波助瀾,人工智能成為最大最熱門風口之一。2016年興起了人工智能投資熱,一度熱到知要是跟人工智能沾點邊的項目,包裝成人工智能就能融到資。然而,這種偽人工智能項目,來得快去得也快。2018年資本收緊,人工智能“寒冬”里,除了幾家獨角獸企業,多數AI企業都在裸泳。在韓力群看來,那些從各個領域涌入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者,不少都是投機者,使得這股人工智能熱潮里充滿了噱頭與忽悠。
三是政策推動,人工智能成為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全國各地紛紛出臺類似規劃。2018年中央提出“人工智能頭雁效應”,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各種人工智能產業園、基地和配套政策如雨后春筍,吸引和鼓勵科創企業往人工智能方向發展。然而由于人工智能的標準、規范滯后,參差不齊的人工智能企業大軍中,不可避免的出現湊熱鬧偏補貼的投機分子。
此外,消費者的跟風心理,也被不少企業/商家利用,讓蹭熱點賣貨蔚然成風。
本文鏈接:http://www.aiquka.com/industry/131.html
本文標簽: